唐朝: 茅台的春天 (本文发表于昨天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 财报数据显示,贵州茅台实际市场销售情况已经明确反转,且在高端白酒市场上的占有率... - 雪球

茅台的春天

本文发表于昨天出版的 证券市场周刊
      财报数据显示 贵州茅台实际市场销售情况已经明确反转 且在高端白酒市场上的占有率进一步提升 展望2015年 公司的经营目标却明显低调 或许是为即将开始的股权激励作铺垫
                             本刊特约作者  唐朝/文

    市场也许已经预料到了会很好 但一定没有预料到会这么好
    2014年3月28日 笔者在 证券市场周刊 发表了名为 2014 茅台的倒春寒 的文章 提出对于茅台公司而言 民间消费的春天来了 但首先要面对的 却是因2013年高基数带来的倒春寒……短暂的寒流后 紧接着是明媚的春天……2014年-2018年 公司很大概率将重演2008-2012年四年的高成长的故事的看法 2014年5月16日 依然是在 证券市场周刊 笔者发表了名为 贵州茅台 销售的喜与报表的悲 指出未来三四年内 贵州茅台将迎来市盈率和净利润共同增长 推动股价上升的戴维斯双击行情
     
      一年过去了 伴随着2014年报以及2015年一季报的公布 贵州茅台 600519.SH 的股价创出历史新高 我们需要再次审视一下公司发生了哪些变化  2014年公司实现酒业销售收入315.73亿元 实现净利润153.49亿元 同比分别增长2.11%和1.41% 201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5.45亿元 实现净利润43.64亿元 同比分别增加14.69%和17.99% 笔者在拙作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 一书中 曾对上年度茅台财务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那么 最新的年度财报数据背后 又隐藏着些什么秘密呢

     强者恒强
    茅台实际市场销售情况已经明确反转 这一点 被上市公司利用预收款的调节作用平滑掉了 如果剔除预收款的影响 将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实际销售的变化趋势 我们用营业收入+ 期末预收款-期初预收款 /1.17来展示剔除预收款影响后的实际销售 计算结果如图
    图1 剔除预收款影响的季度销售数据图

    从图中明显可见 本轮危机中 茅台的真实销售已经在2014年1季度触底 并在2014年4季度创出接近于2013年3季度的销售巅峰 要知道2013年3季度的销售额 是通过额外释放了3000吨 999元/瓶 茅台 出售茅台酒经销权才换来的 更喜人的同比增长 是2015年1季度 其真实销售的同比增长居然高达55%以上 在这个所谓的白酒冬天里 真是摔碎了一地的眼镜儿
     再结合全国春季糖酒会经销商座谈记录上 多地经销商反应的断货情况 以及最近淡季里 居然也出现了部分经销商断货的情况 我们完全可以大胆推测 茅台的春天真的来了

     春天 是行业的春天 还是仅仅是强者的春天 笔者将最近五年来茅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 与五粮液 000858.SZ 泸州老窖 000568.SZ 洋河股份 002304.SZ 山西汾酒 600809.SH 四家传统第一集团军白酒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之和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 经历了冬天以后 茅台愈发强大了 市场占有率强势扩大 五粮液 洋河 泸州老窖 汾酒与茅台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图2 茅台与五洋老汾营收 利润对比图 

     很显然 茅台的营业收入与其他四家营业收入之和的比率 从2012之前的40%左右 提升至2014年底的超过70% 净利润之比 从之前的60%左右 飙升至超过136% 茅台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更值得称赞的是 在销售增长的情况下 广告宣传及市场拓展费用反而从2013年的16.6亿元降至2014年的14.9亿元 降幅超过10% 对比另一位酒业巨头五粮液 茅台的销售费用不足后者的40% 但对应的营业收入是后者的150% 这可能就是品牌拉力的不同吧  即使合并管理费用一起看 茅台合计约50亿元 占当年营收的不足16% 五粮液合计63亿元 占当年营收的30% 差距很惊人
 
     显然 茅台的管理层清楚的感受到了春风拂面 在2014年财报中 董事会这样描述对2015年的展望 2015 年将是白酒行业发展困难较多的一年 也是发展形势较为严峻的一年 用了相对温和的
     对比2012年财报对2013年的展望 2013年政策压力加大 各种危机事件频发 白酒行业产能过剩 市场需求及价格下跌 库存增高等日益显现 受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白酒行业高景气增长态势结束 将进入中低速发展的调整期 行业周期性波动和政策层面限制对白酒行业的调节将在 2013 年完全显现 白酒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以及2013年财报对2014年的展望 从政策方面看 对酒类产品尤其高端产品的消费限制性政策态势将常态化和制度化 从行业发展看 目前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中 复苏时点难以把握 行业未来将会是挤压式缓增长阶段 即使有所恢复 也难以再现高增长 预计 2014 年将是白酒行业发展更加困难的一年
     从展望对比中 我们能明显感觉到茅台管理层在2014年末 对于市场和未来 开始展示积极乐观的一面了

     保守的业绩预测
    在情绪转乐观 且已知1季度销售极好的情况下 管理层却作出了预计公司 2015 年度实现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1%左右的经营计划 这又如何理解呢
    公司的确做出了2015年普通茅台不增量的承诺 这是意图在2015年回报风雨同舟的经销商了 但即便在普通茅台不增量的情况下 春节前后多地断货的年份酒 仍可能给茅台带来部分增量 又或者忽略掉年份酒的增长 公司2015年的重头戏酱香系列酒 已经单独成立了赖茅酒业和酱香酒营销公司 隆重推出一曲三茅四酱 贵州大曲 华茅 王茅 赖茅 汉酱 仁酒 王子 迎宾 并计划在2015年获取超过25亿元的营收 这将带来约15亿元的营收增长
    由于1季度系列酒增长迅猛 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137% 对于系列酒全年完成15亿元营收增长 有理由持乐观态度 所以 仅仅确定的15亿元系列酒营收增长 相对于公司总营收而言 也应该有近5%的增长

    系列酒是2015年的重头戏 2014年财报中 公司首次提出了做强茅台酒 做大系列酒的战略定位 这当中既有公司对未来白酒消费将向大众消费发展的战略预判 也有飞天茅台的旺销使企业有能力 有可能将资源向系列酒倾斜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 自公司2011年开始大规模扩张系列酒产能以来 2014年首次遇到了销售的大幅度下挫 见表1
         表1 系列酒产销困境简表  

     截止2014年底 酱香系列酒配套技改投入已经完成66% 301车间技改项目已经完成99% 伴随着这两个项目的陆续完工 2015年系列酒的产量还将进一步提高 系列酒一方面面临销售压力 一方面也从量的角度具备了大展拳脚的可能 因此 系列酒必将从2014年以前的搭头角色 升级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增长力量
    
     那么 在最低可能达到约5%的增长情况下 为何公司管理层仅仅提出1%的低增长目标 笔者猜测 可能与公司即将展开的股权激励方案有关
    公司曾在2014年7月公告称 将于 2017 年 12 月底前实施对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的股权激励 从流程和时间上推算 至迟2016年底前 方案应该会诞生 那么方案的参照基数 只能是2015年的营收和利润
    对于在茅台工作和奋斗了大半生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团队 这可能将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收入了 为此 有控制2015年营收和利润基数的打算 可以理解
   作为股东 笔者也期盼股权激励早日出台 让整个核心团队 包括已经75岁高龄 为茅台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季克良老先生 有机会参与分享企业增长的财富中去 管理层持股与不持股的不同 可以参照近几年五粮液与洋河的发展轨迹 股权激励的出台 让核心团队与股东利益同心 这是推动茅台继续高速成长的重要原动力之一
    
     这份财报 也有令人不满意的地方 分红方案
    截至1季度末 茅台持有现金超过280亿元 2015年计划新增投资47.6亿元 公司却仅仅拿出50亿元进行红利分配 大量资金低效沉淀 受地理条件所限 茅台的扩张除了中华村以外 在可见的未来 并没有新区域可供扩张 而茅台每年将产生至少150亿元以上的现金 这部分现金如何处理 分红 多元化还是继续支持本地银行 这将决定茅台产能达到天花板以后 企业价值的多寡     
    当然 这一天还比较远 看一组最近五年存货中的自制半成品数据 可以让我们畅想一下茅台未来几年的成长空间 自制半成品 指茅台的基酒 它将在酒库里存放四年后变成可售商品酒
      表2 自制半成品库存         单位 亿元

   这个数据告诉我们 2014年 公司从2010年价值35.8亿元的自制半成品里 拿出20亿元左右灌装销售 换回超过300亿现金 然后又生产了超过46亿元基酒 放回酒库 可以想见 到2018年 公司就可以从今日的112.4亿元自制半成品里 拿出50亿元 80亿元甚至更多来灌装销售 届时将换回多少现金呢
~~~~~~~~~~~~~~~~~~~~~~~~~~~~~~~~~~~~~~~~~~~~~~~
本文源自周二早上发在雪球的茅台财报印象一文
http://xueqiu.com/8290096439/41374969
稍微理了理 发表于昨天出版的 证券市场周刊
关于老唐对免费分享或收费分享的看法 可点击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7788297
其他发在雪球的 和茅台相关的文章链接 可点击
http://xueqiu.com/8290096439/37593993
158 转发 · 200 评论 · 2 赞举报

全部评论(200)

SimpLe210306-17 16:52

剔除预收后的季度销售柱状图,跟你的不一样,难道数据有问题?

涨停板战法02-08 21:24
@自由的慢跑: 
白酒行业下个五年肯定是收缩的五年。茅台到底如何,也得继续遭受考验。

看了三年前你们的评论,你们的悲观想法全部错了!!

芒格的小学徒2015-06-24 08:00
@自由的慢跑: 
其实很简单的,再看两年即可。茅台350亿利润,不可能连续三年靠经销商囤起来的,必定得靠终端消费。

这两年的终端消费确实有,多数就是各地基层花样翻新套上马甲的腐败消费。
但是这种情形应该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自由的慢跑2015-06-24 07:58
@芒格的小学徒: 
关于这个,具体的数据应该是不会有的,只能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自己去体会。

其实很简单的,再看两年即可。茅台350亿利润,不可能连续三年靠经销商囤起来的,必定得靠终端消费。

芒格的小学徒2015-06-24 07:56
@自由的慢跑: 
有具体的三公影响茅台的比例么?

关于这个,具体的数据应该是不会有的,只能从各种渠道收集信息,自己去体会。

自由的慢跑2015-06-24 07:54
@芒格的小学徒: 
但是民间消费即使增加,想补上三公的口子,至少十年内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业绩增长了,这属于常识问题。某些人自以为的价值投资的胜利,有可能不过是错误的认定碰上了未曾预料的错误形势的一时负负得正而已。我还是那句话,价值投资某只股票,没有经过五年七年十年的时间量级,不要轻言自己看得对...
展开

有具体的三公影响茅台的比例么?

芒格的小学徒2015-06-24 07:53
@自由的慢跑: 
有一部分是民间消费增加了。毕竟,现在喝瓶1000的酒也不算什么大事了。

但白酒整体过剩是肯定的。

但是民间消费即使增加,想补上三公的口子,至少十年内都是不可能的,更别说业绩增长了,这属于常识问题。
某些人自以为的价值投资的胜利,有可能不过是错误的认定碰上了未曾预料的错误形势的一时负负得正而已。我还是那句话,价值投资某只股票,没有经过五年七年十年的时间量级,不要轻言自己看得对,更别大谈什么心得。

自由的慢跑2015-06-24 07:49
@芒格的小学徒: 
目前的所谓销售情况反转仍然是源于基层的反腐不力。继续看*大的作为。

有一部分是民间消费增加了。毕竟,现在喝瓶1000的酒也不算什么大事了。

但白酒整体过剩是肯定的。

芒格的小学徒2015-06-24 07:44
@自由的慢跑: 
白酒行业下个五年肯定是收缩的五年。茅台到底如何,也得继续遭受考验。

目前的所谓销售情况反转仍然是源于基层的反腐不力。继续看*大的作为。

自由的慢跑2015-06-24 07:41

白酒行业下个五年肯定是收缩的五年。茅台到底如何,也得继续遭受考验。

穿越自由2015-05-26 09:58
@投资者金大头: 
朦朦胧胧时候是买的时候,大家都看到增长的时候是撤退的时候,利已经没有多少给你了。等没有人关注在回来。

穿越自由2015-05-26 09:53
@湘江红叶: 
茅台是别人政客吹出来的,五粮液是自己银子堆出来的,成本不一样。茅台是奢侈礼品,五粮液是优饮品,性质不一样。茅台是用来送的,五粮液是用来喝的,用途不一样。所以茅台的春夏秋冬与五粮液不在一个时区。

所以五粮液也要配置一些,还有老窖,汾酒

穿越自由2015-05-26 09:49
@楊永清: 
国企原则上不符合上市条件,进一步说不符合合伙办企业的条件,再进一步说是股权缺位的企业,通俗的说管理层不能维护大股东的权益,当然最终也不可能维护小股东的权利,管理层的大脑里只要上级机关,没有股权意思。 最本质的都不具备,还研究什麽市场空间?护城河?财务价值?…… 荒唐。
展开

说得有道理!这些都是可改进的空间。

Martin_Wu2015-05-23 01:23
@英姿萌发马虎子: 
奶源的确不是护城河,最明显的例子不过蒙牛。当年蒙牛创立的头三年,哪里有什么奶源?还不是四下跟其他企业的奶农户高价抢奶,但这并不妨碍蒙牛初始的疯狂野蛮成长。 更何况,随着乳业开放,国外廉价的奶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对于畜牧业而言的冲击性更大,因为奶源这个东西就如同有色、煤...
展开

你说的蒙牛是三聚氰胺前的市场,三聚氰胺后还这样吗?这取决于未来乳制品品类发展趋势,以新鲜牛奶为原料的品类如白奶酸奶将会是发展主流,那对国内奶源的需求就不会减弱,稳定高质量的奶源就是乳企的最大护城河。同意你对纯奶源供应商的看法,他们受到的冲击最大,不过还有国家政策这个保障在,所以会有很大回旋余地。

安迪的信念2015-05-22 21:51
@英姿萌发马虎子: 
奶源的确不是护城河,最明显的例子不过蒙牛。当年蒙牛创立的头三年,哪里有什么奶源?还不是四下跟其他企业的奶农户高价抢奶,但这并不妨碍蒙牛初始的疯狂野蛮成长。 更何况,随着乳业开放,国外廉价的奶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对于畜牧业而言的冲击性更大,因为奶源这个东西就如同有色、煤...
展开

利也是自下而上的,上游速度肯定赶不上下游的。不过同意长期看,奶源是护城河,只不过周期底部的时候,上游的优势不明显。

呦呦切克摇2015-05-22 21:29
@英姿萌发马虎子: 
奶源的确不是护城河,最明显的例子不过蒙牛。当年蒙牛创立的头三年,哪里有什么奶源?还不是四下跟其他企业的奶农户高价抢奶,但这并不妨碍蒙牛初始的疯狂野蛮成长。 更何况,随着乳业开放,国外廉价的奶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对于畜牧业而言的冲击性更大,因为奶源这个东西就如同有色、煤...
展开

是啊!格局已定。

英姿萌发马虎子2015-05-22 21:17
@呦呦切克摇: 
伊利也是自下而上的,上游速度肯定赶不上下游的。不过同意长期看,奶源是护城河,只不过周期底部的时候,上游的优势不明显。

奶源的确不是护城河,最明显的例子不过蒙牛。当年蒙牛创立的头三年,哪里有什么奶源?还不是四下跟其他企业的奶农户高价抢奶,但这并不妨碍蒙牛初始的疯狂野蛮成长。
    更何况,随着乳业开放,国外廉价的奶源也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这对于畜牧业而言的冲击性更大,因为奶源这个东西就如同有色、煤炭等,只是初等原材料,高度同质化,只要不是有毒奶,用哪家不是一样,拼的只能是价格优势还有地理位置优势,对下游的议价能力弱得一B。所以未来乳业开放,冲击最大的不是伊利,而是国内的奶源企业。
    伊利和蒙牛为什么看重大白奶?很重要的一点是其储存期或者是保质期长,不但利于消费者储存、延长商品生命期,同时在生产端也使得全球奶源配置成为可能。伊利和蒙牛发展到这个体量,竞争的已经是品牌而不是产品本身了。食品消费品的特点就是营销和广而告之,拼渠道,拼体量,各种轰炸,轰炸到洗脑的地步,这样就算商品再烂如当年脑白金,你也就赢了。
    目前有这个实力在全国拥有影响力的,也就只有伊利和蒙牛而已。

Martin_Wu2015-05-22 20:54
@呦呦切克摇: 
伊利也是自下而上的,上游速度肯定赶不上下游的。不过同意长期看,奶源是护城河,只不过周期底部的时候,上游的优势不明显。

上游建设速度肯定赶不上下游的,不过近两三年可不一定,消费放缓了,进口增多了。长期来看只做奶源供应商的风险是很高的,必须要有品牌业务消化奶源,辉山品牌做不起来最后可能被逼得很惨

呦呦切克摇2015-05-22 20:46
@Martin_Wu: 
做乳品是快消品中最有护城河的!跟其他品类比起来,最大的护城河是对价值链上游的掌控:奶源,这个没个八年十年是建不起来的。

伊利也是自下而上的,上游速度肯定赶不上下游的。不过同意长期看,奶源是护城河,只不过周期底部的时候,上游的优势不明显。

刷刷雪球再下单

风险提示:雪球里任何用户或者嘉宾的发言,都有其特定立场,投资决策需要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1061840600-8030 / jubao@xueqiu.com 侵权及不实信息举报指引

© 2017 XUEQIU.COM北京雪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6957京ICP证100666号京ICP备10040543

证券业协会会员单位(代码817027)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字第08638号